財經中心/師瑞德報導
▲川普關稅政策並非單純談判籌碼,而是一場結構性轉型工程。(圖/翻攝自川普臉書)
針對川普關稅政策的多層次應用,曾任鴻海智庫執行長,現任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暨執行長的楊家彥指出,至今包括華爾街投資圈在內,許多人仍認為川普只是把關稅當成談判手段,而非實質目的,因此對他堅持施行高額關稅感到不解,也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更加無奈。
楊家彥認為,傳統經濟學習慣將關稅視為用來「改善貿易失衡」的工具,因此當他國擴大採購、試圖縮小貿易逆差時,便誤以為美國會就此罷手。然而,川普對貿易失衡的看法與眾不同,他認為貿易失衡不僅是帳面數字的問題,更代表美國本土勞工的就業與所得流失。因此,推動製造業回流,才是川普不可妥協的核心目標。
「這正是他能贏得大選的關鍵訴求。」楊家彥強調,美國多數紅州選民正是因為川普對製造業的堅持,才選擇支持他,也因此,這不是靠多買幾批農產品或軍火就能換來關稅豁免的事。
他進一步指出,當中國紅色供應鏈的產能持續過剩,對全球產業鏈構成惡性競爭壓力時,「去風險化」成為國際供應鏈重整的共識。楊家彥表示:「要保障策略性物資的供應安全,不是其他國家做幾件好事就能換來美國的關稅豁免,這種想法差得遠。」
此外,川普對中國關稅的應用更是全面而具有針對性。他指出,中國的累加式關稅體系,加上戰略對抗的背景,使得美國基本採取對等稅率「10%起跳」,目的就是讓對手「無所遁逃」。無論企業轉往東南亞還是美洲,都將面臨類似的待遇,這是一種堵住過往稅制破口的設計,並非可以隨意協商的籌碼。
「對於戰略敵國的制裁,還能再創新。」楊家彥指出,川普甚至曾威脅俄羅斯,如果戰爭行動不停止,就可能推動全球市場抵制俄國原油,這種次級關稅機制,已遠超傳統經濟教科書的理解範疇。
關稅對川普而言還有一層深意:財政收入來源。楊家彥提到,當初原本期待從削減聯邦支出「節流」來控制財政赤字,但進展緩慢,例如馬斯克曾被點名要承擔高達一兆美元的「責任額」,相當於年度赤字的一半。在此情況下,透過關稅來「開源」,就成了更快速的解法。
「目前單靠對等關稅,已有外國專家估算美國稅收可增加約7000億美元。」楊家彥表示,未來當美國節流難以推進,川普政府可能只能更依賴關稅稅收,來支撐財政。
「至此,我們還能天真地以為川普只是用關稅嚇嚇人,等著換點好處嗎?」楊家彥語帶諷刺地說,關稅這齣大戲,現在才剛剛拉開序幕。
最後他也拋出值得深思的問題:「如果我們接受上述邏輯,那麼,川普關稅接下來,將會為世界帶來什麼衝擊?」